查看原文
其他

都在看这部片子,可我只想追忆人文人的浙师“芳华”

曾经

浙师

冯小刚这样解释:

“每个人都有青春,但不一定每个人都有芳华。

心存理想,终得芳华。”


《芳华》的上映勾起了人们对过往的回忆与反思。

浙师同样承载了数代人的芬芳岁月,

就让我们随着曾经和现在浙师人的脚步,

去看一看我们梦里的浙师

初识浙师



徐老师,现在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,在1994~1996年间就读于浙师大的历史系文史专业。


浙师大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,在问到过去的浙师大和现如今的浙师大有什么变化时,他讲到:“现如今的浙师大比原来大了三倍。”


“当时我们叫它牛津大学,北面有一村落,农民的牛都从浙师大经过,拉了很多牛粪。” 


“北边的村落当时叫高村,现在好像没了。”


“那时的食堂很便宜,一块钱一餐现在不知道了,如果要一块排骨,只需两元。”


徐老师和他的同学,中间是当年意气风发的徐老师 



谢老师刚入学


谢老师,现在是一名中学英语老师,2002年入学就读于浙师大英语系。虽然不是曾经的人文人,但谢老师对那时浙师的人文气息仍是十分怀旧。


看到第一眼的浙师大便爱上了浙师大。


“2002年入学,我们住老校区的桃源公寓,8人间,卫生间是楼层公用。”

 

“我们那个时候的桃源公寓是比较老旧的,然后我们人住的多,特别热闹。晚上不要说夜谈,那时候可能刚入学比较兴奋,每天晚上都是叽叽喳喳。大家都在讲自己的事情,八个人每个人讲几句就到半夜了。这样子的状态过一阵子才结束,后来也就投入到忙碌的学习氛围中了。”


张健老师是人文学院16级的辅导员,是16年刚来到浙师大的老师。


“我是2017年6月来到浙师大,7月入职。从宁波赶到浙师大,其实并不是很适应,那时候我刚毕业,还不能从学生的心理转变向老师的,加上环境的陌生,其实心理状态还是在调整的。”


 “其实开始是孤独的,因为并不是浙师大毕业的。所以没有熟悉的人,有时会尴尬,也会很孤独。”


 “但当我暑期实践作为带队老师,认识了很多学生干部,和同学们开始熟悉了,再加上助班的帮助,就开始有了归属感。”


张老师在军训时给同学们庆生

“我来的第一天,院办的姚老师虽然繁忙,依旧很热心地招待了我。还有莫老师很关心我们,不仅是工作,还有生活,学工办的老师都相处融洽,这会让我感觉很温暖。”


浙师印象



“寝室七人,一层楼只有一个大的卫生间与洗澡房,没有热水。冬天要洗热水澡,要去另一个地方,只需五元。”


 “当时流行联谊寝室,男同学的寝室找一个女生寝室,周末一起去野炊或游玩,后面的尖峰山与月亮湖常去。”


 “记得国庆节,全寝室同学一起去杭州,火车票要八元,为了节省,集体逃票。”


徐老师在杭州

“人生中其实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大学两年,刚进去,因为累怕了高中生活,所以厌恶读书,放荡了一年,大二时想读书了,可惜马上就毕业了。所以,感觉还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,要珍惜大学时光,珍惜大学同窗。”



“八个人一个寝室是我们比较怀念的日子。因为我们大三大四搬到了新的杏园公寓。四个人一个房间,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的桃源公寓的时光真是太难忘了!因为一个楼层洗澡、刷牙,各个寝室之间的活动就特别多,非常热闹。”


“集体活动较多的是参加英语角活动,集体去市区或周边小逛,去浙师大附近的尖峰山烧烤,去北门高村农家自饮,还有印象最深的一次和理科寝室联谊交友,不过因为我们太羞涩,基本没有进一步发展。”


寝室合照,后排左三是谢老师 



姚建根老师,现就职于浙师大,在1997至2001年间就读于浙师大的历史学专业。


“我进校以来一直是从事科研工作,刚开始还真感到缺乏归属感,是王老师和桂老师等老辈教师对我的关心和提携,加快了我融入学校、学院的步伐;而他们对教学科研工作的认真和执着,更是激励着我去探寻真正的学术之路。


每当工作处于艰难之际,每每想到这些,就又重新获得了动力。我祝愿他们身体健康,学问之心常青。”



“在师大的另外一个重大收获就是,我和学生建立了无价的师生情谊。


几年来,每一届学生中,总有几位亦生亦友的忘年交,特别是我担任班主任、刚刚毕业的历史131班的兄弟姐妹们。四年的点点滴滴,难以忘怀。如今即便分处各地,却时时能感受到曾经积下的深厚情谊,我们似乎从未分离。我希望他们的人生风景美好。”


“一所大学,特别是以培养未来教师为主要目标的师范大学,要有情谊,懂感恩,无论是教师之间,还是师生之间,亦或是学生之间。这样,才好。”



“平时同学们都会在小事上关心我,有时候会收到各种小礼物和卡片,这让我感觉很温暖。”


“我们学院的整体氛围很不错,学院工会的标语“健康工作,诗意生活”,渗透着学院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,尽管工作很累,但心里是充实的。”


“在师大待了一年,还是很开心的,有了认同感。最让我感觉到幸福的就是16级的同学们。同学们两次给我庆生的经历都让我特别感动,让我觉得我付出的一切都有了意义。”


“师大情深,在最好的时间遇见最好的自己,做最好的事,体验最好的生活。

在浙师大是幸运的,我们能在这样美如画的浙师大,和这样的同学在一起度过漫长时光,是幸事。

旧时光里的浙师大泛着记忆的陈旧的味道,旧时光里的浙师大是这么温馨那么惬意。

我们在旧时光里相遇,在未来共同创造新的历史。”

——王琳琪


当然,我们不能忘记的

还有他们的芳华

“那个年代的我们都是诗人。每一片叶子落下都会砸到十个诗人。”80年代初期,正是我国现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,校园诗歌的潮流让中文学子争相创作。中文专科841班毕业30周年同学会上,院友的调侃,让在座的各位回忆起了在草坪上吟诵作诗,互相探讨的场景。


93级历史系本科同学会,文科教学楼、饭盒、学生证、电影院、实习的场地......“往事历历在目,转眼已经二十多年了”,班主任追忆往事,“还记得刚到学校时大家在东田径场军训的场景,一个一个晒得跟煤球一样,去新安江春游、去绍兴见习,大家一起在305教室上课学习……”


40多位中文系本科92级同学齐聚浙江师范大学文科楼,在当年上课的112教室召开毕业20周年“青春不老,我们不散”主题班会。


“毕业以后,各位同学都各自奔向自己的家乡或者工作岗位,这么多年过去了,我们只能一点一点地去寻找。弹指一挥间,42年过去了,我们这一代人的道路坎坷,但很多场景回想起来,仿佛就在昨天。”金华师专中文三班毕业42年同学会上,院友吴金英说道。他们在1971年入校,入校时许多人已达而立之年,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,“大家总是互相关心、互相帮助,程度好的同学永远在积极帮助稍差的同学。



还有很多很多…

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芳华

不知要过多久,我们回想起来

也能记起属于自己的

浙师 “芳华 ”


-End-

-新媒体中心 出品-

-用心刻录声音  讲好人文故事-


往期热文↘

 我院金冠舟获第五届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

童年回忆杀,我要回到回不去的“小时候”

“今天一直忙到现在,很困。但还是想告诉你们,我很好。”

 方寸定格 | 手机相册里,我永远不会删掉的16段旧时光

 @“摄”技高手、创作大神……来这里,博文创作大赛!


图片 | 老师提供

文字 | 采访整理、王琳琪

部分素材 | 人文记者团、党建宣传中心、人文院友之家

编辑 | 金晶

责任编辑 | 王琳琪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